给我更多类似的故事,或者是小作业,我是在新媒体平台吸引粉丝用的: 
我同事的老爸,在山里挖红菌 * 去卖,红菌贵的时候 380 块一斤,卖了一段时间得了点钱。 有一天在村里喝多了,抽着旱烟咂吧着嘴把这事说了出来。 某天早上,他开着拖拉机准备拉货去卖,看到路上有根圆木,是村里的人放的,谁都可以过就他不行,这根圆木就是冲着他来的。 领头的和他说,路是村里修的,你现在赚了钱每次路过得为村里贡献点。还有就是山货是哪里挖的你得告诉我们,不然以后这买卖你就别做了。

乡村人情世故小故事集

故事1:养蜂人的秘密

我表叔在后山养了二十多箱蜜蜂,卖蜂蜜一年能赚个十来万。平时从不张扬,穿得朴素开着破面包车。

去年春天蜜源好,他一个人偷偷运了好几趟蜂蜜到城里卖。结果被邻居老王看见了,老王回村就开始到处说:"那谁家养蜂发大财了啊,一趟就拉好几千斤蜂蜜。"

没过几天,村里突然来了"检查组",说要检查他的养蜂合作社资质,还有食品安全证书。检查完又说他占用了集体林地,需要补交场地使用费。

表叔心里明白,这就是有人眼红了。

故事2:收废品的智慧

村东头老刘收废品,看着不起眼,其实门道很深。别人收一吨废铁500块,他收600,村民都愿意卖给他。

原来他和城里的钢厂有关系,废铁能卖到更高价。加上他会分拣,把不锈钢、铜丝单独挑出来,利润翻倍。

村支书的小舅子也想做这生意,找老刘"取经"。老刘笑呵呵地说愿意教,但提了个条件:以后村里的废品收购,得他们两家轮流做,一个月换一次。

小舅子以为占了便宜,答应了。结果发现老刘给他安排的那个月,正好是村里废品最少的时候。

故事3:卖菜的门道

嫂子在镇上卖菜,生意特别好。别人家的菜卖不完就烂了,她家的总是刚好卖完。

后来我才知道她的诀窍:每天凌晨4点去批发市场,专挑那些稍微有点蔫但还新鲜的菜,价格便宜一半。回来用冰水一泡,马上就精神了。

关键是她会算账,知道每种菜一天能卖多少,从不多进货。还和几个饭店老板关系好,卖不完的菜低价批给他们做员工餐。

村里有人学她的做法,但人家饭店老板根本不搭理,菜进多了只能烂在手里。

故事4:修车铺的垄断

镇上就一家修车铺,老板是村里书记的表弟。别人想开修车铺,总是莫名其妙地遇到各种问题。

去年外地人小张想在镇上开个修车铺,手续都办好了,结果被人举报说他的废机油处理不当,污染环境。环保部门一查,确实发现了几桶废机油。

小张说那不是他的,但说不清楚。罚了一万块,修车铺也开不成了。

后来有人私下告诉他,想在这里开修车铺,得先去和书记"聊聊"。

故事5:土鸡蛋的生意经

村里王大妈卖土鸡蛋,30块钱一斤,城里人抢着买。她家确实养了50只鸡,但一天最多产20个蛋。

可她每天能卖出去100多个"土鸡蛋"。秘密就是她还从养鸡场批发普通鸡蛋,拿回家用土和草摸一摸,就变成"土鸡蛋"了。

城里的回头客特别多,都夸她家鸡蛋正宗。王大妈每次都很实诚地说:"我家鸡就是吃得好,在山上散养的。"

同村的李大妈看眼红了,也学着卖土鸡蛋。结果被王大妈举报到市场监管所,说她冒充土鸡蛋欺骗消费者。

故事6:承包鱼塘的套路

村里的鱼塘要承包出去,表面上是公开竞标,实际上早就内定了。

外村的老陈出价最高,12万一年。但最后承包权给了本村的小李,他只出了8万。

理由是小李是本村人,更了解情况,而且承诺每年给村里免费提供1000斤鱼办年会。

小李拿到承包权后,转手就以10万的价格包给了老陈。自己什么都不用干,净赚2万。

村民们后来才明白过来,但木已成舟,只能干瞪眼。

故事7:快递代收点的小算盘

村里小卖部兼做快递代收点,每个件收1块钱代收费。老板娘很聪明,从不催着大家来取件。

原来她发现一个规律:快递放得时间长了,很多人就忘了,尤其是一些不值钱的东西。超过一个月没人取的,快递员就让她自己处理。

她屋后的小仓库里堆满了各种"无人认领"的快递,衣服、小电器、零食什么都有。偶尔拿到集市上卖,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。

村里人后来发现这个秘密,但也不好说什么,毕竟人家代收快递也是辛苦活。